|
苗木产业集群全案企划之商业模式[部分]打造园林苗木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动苗木产业集群生态发展
早在2012年11月8日,建设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更是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辟论断。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由食衣用住行等物质需求,向高品质物质需求、健康需求和文化需求转型。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保证人们健康和文化需求的基础支撑条件,生态环境优越地区正在吸引人才聚集和人们休闲观光,绿水青山正在逐步转化成金山银山。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创新模式的发展,作为传统发展的苗木产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花卉苗木行业借“互联网+”东风,也将激发新活力,实现跨越发展。 1、预测主题1-1打造超盈利巨无霸商业模式---产业集群,整合运营苗木行业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上游资源最优化的供应链、下游销售最大化的业务链、以资本为杠杆的产业集群链、运营成本最小化的系统管理链”, 是中国唯一的苗木产业多维度经营的大数据平台。 1-2发展苗木产业研究院,基于产业集群谈判成交平台、专家智库及产学研用一体化三大平台,实现苗木花卉科研技术产业化应用与发展;实现土壤、肥料、农产品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与发展;实现农产品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与发展 ,加快促进苗木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3依托苗木产业集群,多维度参与园林绿化,景观工程,特色小镇,PPP重大项目合作,实现短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1-4 依托苗木产业集群运营,发展苗木产业链金融服务,孵化上下游标杆企业,打通苗农上市绿色直通车,打造以产业基金扶持标杆企业带动加速器企业的资本集群;1-5 基于苗木市场优势杨树品种,带动农林产品升级,促进深加工技术、管理升级及行业延伸带来的商业模式升级。 1-5 打造苗木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发展苗旅产业与农业科普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农村人口当地就业发展创造空间舞台,改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村现象; 1-6打造农村人才集群,整合城乡各类人力资源,以阿米巴经营,为创就业人员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舞台;为雏鹰、老鹰、雄鹰、鹰王人才潜能开发与人才发展,打开人生、事业成长空间。 2、市场分析调查2.1 政策背景分析2.1.1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框架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包括强化绿色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健全风险规制机制,构建对外投资行为调控机制,形成有效的“共通”保障机制。 该框架报告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董战峰、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主任葛察忠等专家联合撰写。“推进实施绿色化‘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与沿线各国深化经济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规避环境风险,促进顺利实现‘五通’的根本要求。”框架报告说。 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脆弱 研究显示,“一带一路”战略在深化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以及金融等领域合作的同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 “从中国过去的对外投资与合作来看,环境问题一直是国际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中国国家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董战峰说。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和强烈的地区,同时不少国家的生态环境脆弱,这导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投资与合作面临较大生态环境风险。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土面积不到世界40%,人口却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如日本和印度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338人/平方公里和334人/平方公里。 除了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的集中生产区外,地区年境内水资源量只有世界的35.7%,但年水资源开采量占世界的66.5%,同时使用了世界60%以上的化肥,因此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压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有不少国家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其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世界39.1%的哺乳类物种、32.2%的鸟类、28.9%的鱼类和27.8%的高等植物在受到威胁。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80%以上。 董战峰介绍,这一地区还排放了世界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沿线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发展方式粗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质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臭氧层消耗物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环境管理基础弱。有些沿线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基础信息和风险底数不清,环境监测监管、预警应急、管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环境风险预防预警和管控能力低。 筹划设立“丝路环保基金” 框架报告介绍,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产业输出、投资建设、技援合作等工作中关注行为的绿色化,强化生态环保合作,规避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发布的‘一带一路’战略或者有关政策文件中,对绿色化关注还不够,生态环保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这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董战峰等专家建议,由国家编制实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如何推进实施绿色化的“一带一路”战略在目标、关键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平台建设、资金保障和实施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确。 框架报告建议,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生态环境状况图谱,包括评估我国甘肃、新疆等“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乌鲁木齐、兰州、西安等大气环境容量超载区及西北内陆河的污染防治带来的区域性环境风险;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调查,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中亚、俄罗斯、欧洲各国等的绿色发展状况及特征等分国别进行系统评估。 根据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的定位,评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风险,包括评估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油气管网及设备投运、电网设备类投运、港口建设、经济廊道建设、商业贸易、金融业以及突发事件等给区域带来生态环境风险。 框架报告建议,健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环评机制,针对“一带一路”同类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有关规划和重大项目的绿色化。 “还应当强化对外投资合作行为调控。”董战峰认为,应建立对外投资企业环保黑名单制度,对于环境表现差或者出现重大环境事件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引导企业遵守国内及投资所在国环保法律制度,避免污染及破坏当地环境所造成恶劣影响,维护“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形象。 与此同时,创新“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开发专门绿色信贷金融产品以支持绿色产能输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投资。框架报告建议,在“丝路基金”下筹划设立“丝路环保基金”或者专门针对环保的口径,主要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突发事件处理等。 框架报告还建议,实施绿色“一带一路”环保援助,增进绿色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完善绿色化“一带一路”实施的共通保障包括形成顺畅的民间交流机制,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决策支撑大数据平台,建立“一带一路”环保研究创新基地等。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过去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牢记“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第二,加快构建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让环境管控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走向绿色生产。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使绿色产业成为替代产业,接力经济增长。 第三,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既要求优良的环境质量,也需要生态健康的保障。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使生态优势能够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当前,我们应当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一是完善绿色产业的制度设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促进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的推广应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完善绿色消费的制度设计,加快建立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要让绿色、生态成为生活消费的新导向,使优质生态产品成为附加价值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自然生产力。三是完善绿色金融的制度设计,使金融系统成为经济系统绿色转型的支撑平台。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