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第三章 学到成功的秘诀心血付诸东流(再战会议)也许你会同情我们的遭遇,谅解我的固执。不管怎么说,要被抛弃的是我先前花了几个月完成的工作。我费尽心力开发的软件,让我们的程序能在各类即时通信网络之间运行,这本是最初战略的核心所在啊。当到了要转型调整、放弃原有战略之时,我所有的工作几乎都付诸东流,那可是几千行的代码啊。被出卖的滋味油然而生。我是最新软件开发方式(合称为敏捷软件开发)的忠实拥趸,这种方式本应有助避免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浪费,尽管如此,我却犯了最大的浪费问题:开发了一个顾客拒绝使用的产品(没有认知确切)。这才真是令人沮丧不已!(案子做不好冻结从新复盘嫁接新资源) 我不由得想,鉴于我的工作最终变成一次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那么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我还不如躺在沙滩上啜一口鸡尾酒,也许对公司来说也没什么损失。真需要我这个人吗?如果我什么都不做岂不更好? 就像我在本章开头时提到的,当人们痛苦地要为自己的失败寻找理由的时候,总有那么最后一招。我安慰自己说,第一个产品不管是不是个错误,如果没有开发它,我们就不会掌握对顾客的这些重要认知,也不会知道我们的战略有缺陷。这个借口有些道理:早期关键几个月中的所学所知,把IMVU领上了最终获得突破性成功的道路。 在一段时间里,用“学习”这种慰藉令我稍加释怀,但放松是短暂的。最困扰我的问题是:如果那几个月的目标是要获得关于顾客的这些重要认知,为什么我们耗费了如此长的时间?在这些必须学得的重要经验教训上(找到成功的秘诀),我们做了多大努力?如果我没有一门心思地关注如何增添功能、修补漏洞、把产品做得更好,我们是否能更早认识到那些经验教训? 价值VS浪费换言之,我们的努力有多少创造了价值(价值链接),有多少被浪费了?(从核算里找)这个问题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所在;这是所有精益生产拥护者被教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学会预见到浪费所在,并有系统地排除它们,让丰田这样的精益企业称雄全行业。而在软件圈子里,在精益想法形成之前,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方法论是用来杜绝浪费的,它也一直是我所奉行的。 但是我所在团队的大部分努力都付诸东流,这件事令我对那些方法非常失望。这是为什么? 接下去的几年,我慢慢找到了答案。精益的思维方式把价值定义为“向顾客提供利益”,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浪费。在制造行业中,只要产品能正常工作,顾客们并不介意它是如何组装的。但在新创企业中,谁是顾客、顾客认为什么东西有价值都是未知数。而这种极端不确定性,正是新创企业定义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认识到,作为一家新创企业,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价值定义。IMVU取得的真正进步是我们在最初几个月中学到的:什么为顾客创造了价值。 在这几个月中,我们所做的若和学习认知无关,便是一种浪费。有没有可能少花一点力气学到一样的东西?当然是有可能的。 就说一件事,想想所有耗费在产品功能特性、工作优先排序上的争论,而最终顾客根本没去体验。如果早些推出产品,我们就可以避免那些浪费。再想想由于错误的战略假设而造成的所有浪费,还有,我为十几种不同的即时通信客户和网络开发了系统互通。为了测试我们的战略假设,这么做真有必要吗?只完成一半数量的网络互通是不是也能获得相同的顾客反馈?只覆盖三种网络行吗?只做一种又会怎样?既然所有即时通信网络的顾客都认为我们的软件毫无吸引力,那么我们学到的教训其实是一样的,但花的力气原本可以少得多。 我们的软件真的需要支持即时通信网络吗?这个问题令我夜不能寐。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开发,有没有可能发现当初假设中的错漏?举例来说,如果在产品开发之前,我们就让顾客有机会下载仅含基本功能的软件,这个办法行得通吗?要知道,几乎没有顾客愿意使用我们最早的产品,所以就算我们无法实现预期,也用不着向很多人致歉。(要注意这和询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不同。大多数时候,顾客事先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原本可以先做个实验,提供顾客使用新品的机会,然后评估他们的行为。 这种想法困扰着我,因为它动摇了我的工作性质。作为产品开发的领头人,我以为自己的工作是确保及时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和功能。但如果大部分功能都是浪费时间,那我到底该做些什么?如何避免这种浪费? 我逐渐相信,学习是新创企业进步的重要部分。了解顾客所需之外的任何努力都可以不要。我把这种学习称为“经证实的认知”,在新创企业的核心衡量标准中,它总是显示为积极的改善结果。正如我们所见,你很容易自以为清楚顾客想要什么,也很容易在折腾了一堆东西后发现它们毫无意义。因此,经证实的认知必须要以从真实顾客那里收集到的实证数据为基础。 从何证实?我担保任何在新创企业过程中失败的人,都会声称自己从这个经历中学到很多东西,他们都有令人信服的故事可说。从IMVU到目前为止的故事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缺了些东西。尽管我自称在早期几个月里,我们学了很多,各种经验教训让我们最终走向成功,我却还没有提供支撑这个故事的任何证据。事后来看,这说起来容易,听上去可信(你会在本书后面的部分看到一些证据),但想象一下,IMVU在最初几个月中要试图说服投资人、员工及家人,最重要的是说服自己:我们没有虚耗时间和资源。那时我们何以为证? 我们的失败故事固然有趣,我们关于做错了什么、该做什么来开发一个更成功的产品的理论也颇值得回味。但直到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随后开发的产品有了真正的顾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后,我们才有了有力的证据。 接下来的几个月才是IMVU真实故事的开始。没有精彩的假设、战略、白板上的策划分析花招,只有对顾客真实需要的探求,以及调整产品和战略去迎合这些需要的种种艰苦工作(答客问、为什么我要参加?)。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企业愿景和顾客接受度相匹配。这并非向顾客自以为需要的东西让步,亦非告诉顾客他们应该要什么。 更好地了解顾客后,我们就能改进产品了,业务的基本衡量指标也随之相应产生了变化。在早期,尽管我们下了很大工夫改进产品,但衡量指标还是顽固地停滞不动。我们把每天新增的顾客当成新的成绩报表,监测有下载和购买产品行为的新顾客百分比。尽管产品改进不少,但每天购买产品的顾客数量都差不多,而且,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零。 但是,当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战略后,事情开始变化。有了一个出色的战略,我们开发产品的工作神奇地变得更有效率,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更加努力,而是对照顾客真实所需,更聪明地工作。衡量指标的积极变化成为一种量化的证据,说明我们学到的东西是真实的。这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投资人和自己看到了真正的进展,而非自欺欺人。这也是正确看待新创企业生产力的方式:并不在于我们开发了多少东西,而在于我们的努力换来多少经证实的认知。 零的愚勇IMVU尽管获得了早期成功,但我们的总收入还是很低。以衡量企业的传统方式来看,这种情况相当危险。但讽刺的是,比起有少量营业额的情况,在零收入、零顾客数、零进展的状况下,更容易筹到资金或寻求其他资源。因为“零”让人有遐想空间,而低收入则令人质疑,不知道高收入能否实现。每个人都知道,或以为自己知道产品一夜成名的故事。只要产品还没推出,数据尚未收到,那么幻想一下未来的成功也未尝不可。而半死不活的低收入则给希望当头泼上一盆冷水。 这种现象激发了一个非理性的观点:推迟数据收集,直到确认能取得成功。当然,正如我们看到的,这种延误造成的消极效果是大量工作的浪费,重要反馈信息的减少,企业开发出无人想要的产品的风险剧增。 然而因为上述观点的存在,马上发布产品然后坐等天上掉馅饼也不是个好计划。当我们创办IMVU时,却忽视了这一点。最早的投资人和顾问认为,先有一个每月300美元的收入计划着实不错。但几个月后当我们的收入在每月500美元左右徘徊的时候,有些人开始丧失信心了,其中有我们的顾问、员工甚至其配偶。事实上,曾经有一些投资人非常认真地建议我们把产品撤出市场,转入暗中秘密开发。还好,随着我们把获得的认知结合到产品开发和营销努力中,开展转型和实验,我们的收入开始提升。 可是数字增加得并不多!一方面,我们的增长模型看上去开始像典型的上升曲线图了,但另一方面,图表上的数据每个月只上升几千美元。这些早期图表尽管看着不错,但它们本身并不足以挽回我们在之前失败中丧失的信心。同时,我们缺乏“经证实数据的认知”的表述语言提供思想理念,重振士气。所幸当时一些投资人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不拘泥于收入数字,而看到了我们取得的真正进展。(你会在第七章看到他们的图表。) 因此,我们用经证实的认知来减少对零的无畏造成的浪费。我们需要展示的是,如何不受诱惑,摆脱那些虚荣浮夸的指标,不粉饰太平吹嘘自己多么成功,而要凭我们在产品开发上的努力,走向巨大成功。我们当然可以使用一些营销招数,比如购买“超级杯”总决赛中的广告,或用花哨的公关手段渲染一下我们的总收入水平。虽然这会让投资人看到增长的假象,但它仅仅是暂时的。最终,公关上的热闹会褪去,胜出的是业务的根本特质。要是我们把宝贵的资源浪费在追求戏剧效果而不是争取实质进展上,这才是大麻烦。 在销售了6000万个虚拟像之后,IMVU的表现依旧强劲。它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软件产品,一支优秀的团队,大有前途的财务业绩,更是一整套衡量新创企业发展的新方法。 举例来说,在某个早期实验中,我们更改了整个网站、主页和产品注册流程,用“虚拟像聊天”替换了“三维即时通信”。根据这两个网站版本,新顾客被自动分成两组:一半人看到原网站,另一半人看到实验网站。我们因此得以衡量这两组人的不同行为。实验组的人注册产品的可能性不仅更高,而且更有可能成为长期付费用户。 但是,我们也有不少失败的实验。在某个阶段,我们认为顾客不明白产品的众多优点,所以不愿使用。我们想尽办法,甚至花钱请客户服务代理担任新顾客的虚拟参观向导。但悲剧的是,得到VIP待遇的顾客并没有变得更活跃,或成为付费用户。 就算放弃了IM附加产品战略后,我们还是用了几个月才弄明白为什么这个战略不成功。在转型和多次实验失败之后,我们终于得到这样一条启示:顾客想用IMVU在网上结交“新”朋友。他们凭直觉抓住了我们慢慢才认识到的道理。已有的所有网上社交软件都是围绕顾客的真实身份,但是IMVU的虚拟人像技术非常独特,适合帮助人们在网上结识,但不用顾虑身份会被盗用或其他安全隐患。这个前提假设一经确立,我们的实验就更有可能取得正面的结果。我们发现每次改进产品,让顾客能更容易地找到并保留新朋友时,他们就更加投入。这才是真正的新创企业的生产力:有系统、有步骤地找到要开发的正确东西。 以上例子只是我们周复一周做的几百个实验中的几个,我们开始了解到哪些顾客会使用产品、为什么会使用。每得到一点认知,就表示又有新的实验要做,由此逐步把衡量指标一步步推向既定目标。 IMVU之外的启示 自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根据IMVU早年情况撰写了一份正式研究后,我有很多机会把IMVU的故事作为一个商业案例进行讲授。5这个案例现在是哈佛商学院等好几个商学院创业课程中的一部分。我也兼任哈佛商学院常驻创业企业家。同时,我还在很多研讨会、讲座和大型会议上讲述过这些故事。 每次当我讲授IMVU的案例时,学生们都非常执著地关注故事中展现的策略技巧:开发一个低质量的早期原型,从第一天起就向顾客收费,以及用低收入目标作为驱动责任的方法。这些确实是有用的技巧手段,但却并不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并不是每类顾客都能接受低质量的原型产品。如果学生们持怀疑态度,他们会争论说这些技巧之所以可行,仅仅因为IMVU是一家软件公司,从事消费者互联网业务,产品是非关键业务应用。因此,它们并不适合学生自己所处的行业或状况。 以上总结的那些技巧并非特别有用。精益创业不是各种技巧的合成,而是新产品开发的方法原理。只有理解了可行方法的根本原理,那些技巧手段的推荐才有意义。我们会在后面几章中看到,精益创业模式已经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制造业、清洁技术、餐饮甚至洗衣业等。IMVU故事中的技巧可能适用于你的业务,也可能不适用。 取而代之的方法是学着把各行业中每个新创企业视为一次大型实验。问题不是“这项产品能开发出来吗”,在现代经济中,几乎每件想象得到的产品都能被开发制造出来。所以更贴切的问题是“需要开发这个产品吗”和“围绕这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能建立一项可持续的业务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方法,系统地把商业计划分解成其基本的组成部分,并且实证地测试每个部分。 换言之,我们需要科学的方法。在精益创业的模式中,新创企业要做的每件事,包括每种产品、每项功能、每次营销活动都被视为一次实验,用来获取“经证实的认知”。我们会在第四章里看到,这种实验的方法通用于各行业各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