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六大运营战略 >>管理战略 >> 1产能共享模式
详细内容

1产能共享模式

一、产能共享模式 

141.png

(一)产业共享定义

主要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使用权共享为特征,围绕制造过程各个环节,整合和配置分散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最大化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

从共享的范围来看,制造业产能共享贯穿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全链条;

从共享的对象来看,制造业产能共享涵盖设备工具、物料、仓储、知识、技术、人力等制造资源,以及设计、试验、生产、管理、维护等制造能力;

从共享的效果来看,有利于打造产业链纵向集成、跨产业横向交融的制造业生态圈。 

(二)基本特征

1.      主体特征:以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主。制造业产能共享的参与主体主要是企业,包括大型制造企业、中小制造工厂,以及研发、物流、仓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2.      技术特征:基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制造业产能共享的前提。在实际应用中,平台既可以是龙头制造企业自身搭建的开放式平台,也可以是由第三方互联网企业搭建的共享平台。 

3.      效果特征:生产资料和制造能力的高效配置(1+N工种)。需求方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选择共享内容和共享方式,灵活的选择和大量主体的参与实现了制造资源的快速流动和生产能力的高效配置,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图1 产能共享的主要特征 

142.png

(三)主要类型

从当前主要的共享内容来看,制造业产能共享主要包括设备、技术服务、生产能力,以及综合性服务共享等。

143.png

1、设备共享。主要是指生产设备与工具的共享,通常采用分时租赁的模式。国外较为典型的平台有美国的Machinery Link共享平台、荷兰的Floow2共享平台和3D Hubs(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网络联盟)。中国典型的设备共享平台如鲁班世界等。 

2、技术服务共享。主要是指制造过程中所有技术及服务能力的共享,包括人力、知识、管理、运营等要素。技术服务通常依托于云平台和智能化设备,在制造共享过程中获取信息并提供相应服务。典型企业如沈阳机床厂i5智能机床、上海明匠等。 

3、生产能力共享。主要是指企业制造能力的共享。制造企业将自身的生产能力开放,通过互联网平台与需求方实现有效对接,打造个性化、柔性化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典型平台如淘工厂、优制网等

4、综合性服务共享。主要是指研发、供应链、销售网络、物流、仓储、服务等资源的共享。通常是大型制造企业开放自身优质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协作、创新、资源、生产等综合性服务。典型平台如海尔的海创汇、美的集团的美创平台等。

(四)产能共享的意义

144.png

    1、新业态催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消费升级在餐饮、住宿、出行、购物、旅游、娱乐等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通过手机扫码,骑共享单车,来到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在影院门口输入代码,自助取出早就订好的电影票。看完电影在手机上自助点餐、扫码自助买单。如果准备去外地,还可以通过手机订酒店、民宿……“新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2、战略重构升级版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江南电缆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作业反馈、材料反馈、生产入库都可通过ERP系统、MES系统、电缆结构设计及物料定额核算系统、电子红本、远程下单等数据交互、集成,实现企业、车间、工序、生产线、单元设备等一体化协同生产管控,“真正做到了订单差异化,前期标准化,后期个性化,制造柔性化。”形容这场传统行业的“智力”升级。

生产与大数据联网,为企业带来了流程的变革,而这只是智能制造对制造业进行重塑的一种体现。智能制造是一场“深度融合”,其中有生产流程与数据运用的融合,也有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融合,还有智能制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通过对智能制造认知的演进,制造业正形成一个清晰的产业价值体系——顺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实现制造业的战略重构,打造制造的升级版。

3、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进一步部署,对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必将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改革的深化,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科技事业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正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的强劲创新活力。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有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存在“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有相关领域改革进展滞后于总体进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院所改革、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的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时,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尤须科技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技术支持: 厦门英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